原本被栏杆围起的“院墙内绿地”,如今成了一座“人人可穿行”的城市绿洲,春有玉兰飘香,秋有红叶添彩。7月的暑热中,闵行区政府机关大院“拆墙透绿”打造的口袋公园“玉澜园”正式向市民开放,成为上海今年单位附属绿地开放项目中的又一力作。
新民晚报记者从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获悉,截至7月底,全市已完成单位附属绿地开放162个,其中建成口袋公园47个。而全国首部《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永隆配资建设技术标准》也将于今年11月1日起实施,单位绿地开放将更规范、更高质、更亲民。
增加玉兰特色
本周,新民晚报记者来到位于水清路沪闵公路路口的“玉澜园”。只见园内高大乔木与低矮植被相得益彰,不时喷出的雾森为路人带来阵阵清凉。为保护刚移植而来的玉兰免于“中暑”,管理方为它们搭建了黑色的遮阳网,待到9月暑热减消,娇嫩的玉兰树将再次与市民见面。
漫步这座近3000平方米的“玉澜园”,细节处彰显匠心。小径上采用了枯木树干,既环保又有野趣。路上的石子都打磨成圆角,以免误伤孩童。玉兰元素更是贯穿始终——玉兰花瓣造型的廊架和小品诠释着“敢为人先、奋发向上”的城市精神,标识系统也融入了玉兰文化解读。
闵行区绿化市容局绿化林业科科长陶立人告诉记者,为让市民更了解市花,此次改造特地将玉兰作为植物主题:“园内增加了3个品种、共15株玉兰,分别为白玉兰、紫玉兰、二乔玉兰。待到明年春天,这里将会成为又一个赏玉兰的好地方。”
除了玉兰外,绿化部门还增加了樱花、红枫等观赏树种,打造“四季有景”的口袋公园。值得一提的是,原先的绿地早在1993年就建成了,经过30多年的生长,绿地内的香樟等乔木高大健壮。因此,改造时也保留了多棵历经数十年风霜的大树,将城市的记忆尽可能留存。
兼顾各方需求
陶立人介绍,这里原为闵行区政府机关大院东侧绿地。通过闵行区“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计划”的推进,今年2月,“玉澜园”立项批复完成。5月,施工方进场,打开了长约85米的围墙永隆配资,改造园路,提升绿化品质。7月,“玉澜园”正式开放,实现了从“单位绿地”到“市民花园”的蜕变。
为了尽可能听取市民意见,在方案设计阶段,绿化部门就走访了周边小区,听取居民意见。“当时大家的顾虑主要集中在施工是否会影响交通和居住环境,我们特别注意规范施工,不仅在人行道一侧加装了围挡,施工材料也全部走机关大院内部运送。虽然绕了远路,增加了时间和人力成本,但最大程度减少了对市民居住、出行的影响,整个改造过程中没有收到过一起投诉。”陶立人说。
绿地离区政府办公楼仅约20米,方案设计时,最大的难点便是如何兼顾市民的活动需求与政府部门办公私密性的需求。陶立人介绍,方案中将市民活动空间分散在公园各个点位,在总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减少了人群聚集影响办公的可能性。同时,在绿地与机关大院原有的铁栅栏外,增加了由大叶黄杨、风车茉莉、月季组成的“三层绿篱”,既遮挡了行人视线,也起到了防尘防噪作用。
成为展示场地
如今,“玉澜园”已成为市民休憩和行人穿行的好去处。就在记者采访时,家住附近的丁美珍带着孙子“小鱼圆”来园里抓蝴蝶。“孩子喜欢蝴蝶,这里蝴蝶很多,改造之后我们几乎每天都来玩。有时吃好晚饭也会出来走一圈,政府绿地开放确实让市民得益!”丁阿姨说。
“玉澜园”也成为古美杯城市家具创意设计大赛获奖作品落地展示的场所。园内,四只“猫咪”或坐或躺,活泼可爱,扫码还能了解作品设计理念。“这些小品是从古美城市家具公园搬过来的,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获奖作品。”陶立人表示,通过在口袋公园的展示,今后将有更多艺术来到市民身边。
据悉,截至2024年底,闵行区已开放交大闵行校区、明谷科技园等8处单位附属绿地。今年,剑川路启源科技园、吴泾镇党建中心绿地等也将陆续亮相,持续为市民织密“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高品质绿色生活网络。
【全国首个地方标准11月起实施】
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是超大型城市解决现有土地资源紧张、新增公共绿地成本极高的治理智慧。如何让开放共享之路更规范、更高效、更高质?新民晚报记者从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获悉,由市绿化管理指导站、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主编的《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建设技术标准》将于今年11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也是全国首个关于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的地方标准。
部分绿地不宜开放
《标准》对于单位附属绿地开放的基本规定、开放选址、规划设计、绿地边界、硬质铺装、设施设置、植物配置、施工验收等进行了规范。比如在选址方面,绿地应不影响单位正常运行、使用功能和安全管理,宜临街或与主要道路有路径联通。涉及保密、安全等特殊要求的或具有潜在污染的单位附属绿地不宜开放。
在开放方式上,各单位可根据现状和周边需求,选择全域开放、退界开放、分时开放等不同形式,尽可能平衡公众需求及单位实际情况。
在绿地边界、出入口、活动场地等方面,明确临街围墙“能低尽低,能透尽透”,出入口设置应考虑临近公交场站、地铁出入口等,方便人员通行。同时,应设置无障碍通行,宽度不应小于1.5米。活动场地不应设置在邻近单位办公区域,应安排在背风向阳处,结合廊架、座椅等配置充足设施。夜间开放共享的绿地应设置照明设施。
融合绿地原有特色
《标准》对于植物配置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比如新建绿地以适宜的乡土植物为主进行选择,兼顾适生的新优植物。已建绿地如果原来风格较突出,宜保留原有植物主题及布局特点,适当增加观赏性高的植物。
“《标准》并不推荐一块绿地全部重新建,而是希望融合原有的特色、树种,根据单位的形象和主题去设计,并在园路规划时避让大型乔木,让大树留在原来的‘家’中。”市绿化管理指导站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在闵行区政府单位附属绿地的开放过程中,就很好地遵循了标准的要求,保留了多棵生长了数十年的大型乔木。
此外,开放绿地中的集中绿地面积应超过300平方米。“也就是说,必须要有一块集中绿地供休憩,如果仅仅是建筑周围的条带状绿篱,不能算可赏的景观。”负责人表示。
一批项目获得好评
新民晚报记者获悉,该《标准》是对于之前出台的《上海市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实施办法(暂行)》《上海市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建设技术导则(试行)》等一系列政策与技术文件的细化,在全国范围内为相关领域的首部地方性标准。下一步,市级相关部门将对各区绿化管理部门、设计和施工单位进行标准的宣贯。
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是积极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具体实践,也是深入推进生态宜居的“公园城市”建设的关键举措。2020年起,全市开展排摸、调研、试点。2022年,市绿化市容局与市规划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制定《关于机关、企事业等单位附属空间对社会开放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截至7月底,全市已开放共享单位附属绿地162个,改造成口袋公园47个。吴兴花园、上海音乐学院汾阳校区、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上海辞书出版社、奉贤区政府、大润发薇花园、商飞总部、医工院、闵行区政府等一批典型项目都取得了良好效应,受到市民的广泛好评。
【上海今年又有一批单位附属绿地开放】
浦东图书馆“四馆一园”贯通
浦东图书馆位于浦东新区前程路与锦瑞路路口,其附属绿地面积超10000平方米,与邻近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曾由铁艺围栏阻隔。经过开放改造,如今浦东图书馆、浦东青少年活动中心、浦东文化艺术指导中心、浦东城市规划和公共艺术中心以及旁边的锦绣文化公园“四馆一园”正式全面贯通,全域无界融合,是单位附属绿地从“一个单位开放”走向“片区式开放”的优秀案例。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雷士德花园”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坐落于静安区北京西路上,其前身是20世纪30年代建立的历史建筑“雷士德医学院”。此次改造中,相关部门拆除了围墙,将绿地与市政人行道融合设计,还将雷士德医学院的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从铺装、小品到水景、座椅、植物配置,细节中尽显匠心。医工院附属绿地开放后,与去年开放的辞书出版社附属绿地、静安雕塑公园“串点成线”,进一步提升了北京西路沿线的绿地布局。
金外滩国际广场
金外滩国际广场位于黄浦区中山南路沿街,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原有的附属绿地形式单一,此次改造以“橙黄交响曲”为设计理念,通过增加银杏、乌桕、朴树等橙黄色观叶植物,打造了一个树影婆娑的“浮光花园”。同时,改造中增设了以便民服务为主旨的“市民驿站”,搭配各种独具特色的休闲座椅与廊架,为周边人群提供了一处可休憩、可活动的绿色交互空间。
经世书局
经世书局位于杨浦区国顺路,其用地隶属于复旦大学。此次附属绿地改造升级永隆配资,将几乎废弃的停车场实施了功能转变,改造成以阳光草坪、特色树阵为主题的共享绿地。整体色调以“复旦红、复旦白、大学绿”为主,以中央草坪为中心打通空间隔阂,为场地赋能创造更多元的活动空间。如今,这片更新后的街区正重焕新生,书卷气融合自然气息,到处显得生机勃勃。而场地更新、功能更新和街区更新,也令杨浦这片“老街”再次焕发活力。
大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