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子端起筷子,夹起一大块食物牛途网,眼睛紧闭,直接塞进口中,几乎没怎么咀嚼就吞了下去。汗水顺着额头滑进眼睛,他没时间去擦,只是猛地一甩头,继续埋头吃。等到食物下肚,他仰头灌了几大口碳酸饮料,“啊——”那声舒爽的喊叫,是气泡冲击味蕾的自然反应。良子点点头,脸上满是满足和过瘾的神情。
而在直播间里,弹幕不断滚动:“这就结束了?”“快点吃!”“再来点,良子!”观众们的催促声此起彼伏。吃播不仅能填饱肚子,更能带来流量与收益——礼物、打赏、评论,全都和食物绑定。吃得越凶,观众越多;观众越多,主播就吃得更狠。似乎陷入了一个无休止的循环。
良子就是其中的“明星”。作为一个拥有350万粉丝的主播,他以惊人的食量在网络上走红。一顿饭能吞下16包泡面,或是120个锅贴,观众看得目瞪口呆。然而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164厘米的身高,体重却一路飙升到380斤。
“我咋这么胖了?”他曾在直播里,把设备推远,站起来,露出硕大的肚子,甚至即兴表演自创的“胃袋舞”。动作笨拙而怪异,跳了不过十几秒,良子就累得直捂胸口,倒在床上大口喘气。那一刻,他痛苦的表情让人印象深刻。
这个“胃袋”成了他的标签。观众戏称他“大胃袋”,直播间里常有人要求他展示肚子。良子则调侃:“老铁们,我的胃袋撑起来了!”甚至要观众刷礼物才能“掂肚子”。肥硕的身躯,既是笑料,也成了噱头。
展开剩余72%事实上,良子最初并不是吃播。2017年,他以喊麦、土味唱歌的身份进入短视频平台。当时他只是微胖,顶多算个普通中年人。后来赶上徒步风潮,他推着写着标语的手推车,从河北任丘一路南下。然而观众真正感兴趣的,并不是旅行,而是他在路边做饭、吃饭的场景。有人在评论里直言:“你就拍吃饭就行。”从此,良子转型成了吃播。
“味真足!”成了他的口头禅,观众干脆给他起了外号——“味真族族长”。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惊人“战绩”:13个馒头配两斤焖子、20张玉米饼、37根油条……吃到观众屏幕前一阵阵发怵。
但是,暴饮暴食带来的副作用迅速显现。体重飙升,牙齿掉了七八颗,走几步就气喘吁吁,膝盖长期疼痛。甚至因为肚子太大,他连鞋带都系不了,上下车、翻身都极其困难。医生说他的身体几乎被拖到崩溃边缘,患上糖尿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的风险极高。
尽管如此,直播间的观众仍抱着猎奇心理围观,“就图一乐”,“没有大胃袋谁看你?”有人甚至直言:“他们就想看你吃死。”良子自己也承认,“我是为粉丝长的肉。”
但随着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终于在2025年夏天下决心减肥。7月底的一次直播里,他哽咽着说:“我要瘦下来,不是为了谁,是为了自己。”8月15日,他在健身房称重,360斤,比巅峰时轻了20斤。吃播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唱歌和聊天。
然而,减肥也让热度骤减。礼物打赏明显减少,观众不再像以前那样疯狂。正如一位医生指出的:“这笔买卖,不划算。”主播用身体去换流量,但当身体垮掉时,所谓的流量也随之消散。
其实,吃播行业早就存在隐患。2020年央视点名“大胃王”问题,2024年相关文件更是明确要求“严禁宣扬暴饮暴食”。可现实是,平台仍充斥着猎奇吃播:啃整颗马头、狂吃鸵鸟蛋挞,甚至挑战“变态辣”,流量屡创新高。平台算法推波助澜,观众猎奇心理作祟,吃播屡禁不止。
吉林大学的研究者朱笑延指出,平台缺乏足够的惩戒机制,让主播们仍旧觉得“划算”。要想改变现状,必须让这笔买卖“不划算”——既要有法律制度的约束,也要有平台算法的调整。
良子和无数吃播播主的故事,其实都是一面镜子:流量的诱惑下,他们不断吞噬食物,也不断被流量吞噬。最终输掉的,或许不是观众的兴趣,而是他们自己的健康与生命。
——乔迟
(新京报记者报道牛途网,胡杰编辑,杨利校对)
发布于:山东省大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